电影惊天动地观后感
惊天动地观后感
默认分类 2009-10-08 22:41 阅读3126 评论1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故事片《惊天动地》(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真实再现了去年汶川大地震的历史场景,深情展示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和焕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激励。
影片讲述的是我军某集团军摩托化步兵旅在进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演习中,突遇地震灾害,在通讯、交通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旅长唐新生毅然带领部队,视地震灾害为第一命令,视抢救人民生命为第一信号,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奋不顾身的生死救援。在战区和前线指挥部领导下,与后续赶来的各军兵种部队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奋战,舍生忘死地营救映川中学师生和羌寨沟受围群众,成功地化解七顶山堰塞湖险情和化工厂次生灾害危机的动人故事。
影片以纪实的风格、平实的手法,从一个摩步旅官兵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为切入点,宽正面、大视野、全方位地展示了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给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造成的摧毁打击。更深刻地展示了在危难时刻,人们的生命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感受人爱的尊严和人情的温暖。刹那间房倒屋塌,一位母亲不顾自己安危,把一辆婴儿车抛出屋外,自己却被压倒在废墟里。一位教师把惊恐的学生塞进讲台下,自己用身体掩护着同学的安全。一位县委书记不顾自己家中受难,亲人失散,组织群众团结自救互救。一对青年恋人为救灾奔忙,几次相遇却失之交臂。在人民群众遭受危难之际,作为视人民利益重于自己生命、视人民为父母的人民的子弟兵,理所当然地冲锋在前,挽救人民群众于危难之中。当孤立无助的灾区群众在凄风冷雨中看到远处漫过山冈的红旗,泣不成声地呼喊着:“解放军来了!”时,任何一个有情感、有血爱的人都会为之动容。
影片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腻感人的细节有机结合,既表现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场景,如我军陆、海、空三军快速开进,长途奔袭驰援灾区,其中许多镜头都是在第一现场拍摄的真实宝贵的纪录片资料,展示了我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影片又生动刻画抗震救灾官兵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唐新生旅长当年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孤儿,如今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名指挥员,他与妻子海军医疗队的医生魏霁虹战地相遇时,正是紧张救助一位爱急冲动的灾民动手打他的时候。他默默地承诺着“人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身先士卒地指挥部队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考验,最后化解了化工厂的次生灾害危机。刚入伍的新战士田野,争当突击队员,在余震中为保护学生,用身体挡住了垮塌的楼板。战区副司令员梁志东与儿子在救灾前线意外相遇,不仅父子握手冰释前嫌,而且从儿子所带来的志愿者中,影片也展示了抗震救灾中国际社会支援的背景。还有象征着生命意义的跳动的红樱桃,凭吊遇难同胞的砖头林、千纸鹤,一位不知名的小战士细心呵护抚摸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白兔,众多战士和学生在晃动的手电光影中,为刚获救的同学过生日的歌声等,都汇成了生命力量的雄浑交响,让人们在悲壮中感到普通的平凡的却是英雄的崇高的力量所在。
《惊天动地》作为一部类型化的灾难片,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在风格样式上营造紧张、惊险、悬念,又把握好灾难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的关系,为了真实地展示地震的惨烈和破坏场景,摄制创作人员深入到绵竹、北川、汉旺、宝兴、都江堰、什邡等重灾区抢拍了大量的实景戏,其间得到了当地政府、灾区群众和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一些参演的群众演员本身就是受灾群众,参拍部队就是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英雄部队,他们真情投入,忘我工作,为影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后期合成制作中,为了营造视听效果奇观,八一厂技术人员与中影华龙数字有限公司、电影学院美术特效教研室一同合力攻关,使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数字合成镜头多达520个,创国产电影之最,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用电影艺术再现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用影像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军队电影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可以说,《惊天动地》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2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惊天动地》!
看完《惊天动地》这部片感触很深,以解放军抗震救灾事迹为主线,再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勇抢险的感人事迹,观看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几次落泪,悬崖边夫妻生死与共,感人至深,年轻战士为了救三个中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年轻生命,影片中的演员不只是在演戏而是在真情流露,真实强烈的自然灾害场景仿佛身临其境,影片中的情节真实感人,我感觉这部电影应该看值得看。
部队来自于人民,忠诚于人民,战争时期解放军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中国,和平时期解放军保卫祖国,在灾难面前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以前是最可爱的人,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强国高歌!《惊天动地》是建国六十周年重点推荐影片中是唯一的一部现实题材影片。以去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为背景,耗时一年半,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惊天动地》用最大程度的真实,表现了灾难中最震撼的场面、最感人的故事和最情深义重的民族精神。《惊天动地》全片长度102分钟,共1440个镜头,其中含520个特技镜头,创国产电影特技镜头之最。影片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素材进行精心概括与升华,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场面,又有生动鲜活的小细节,形成了真实壮美,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艺术风格。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汶川发生了八级大地震,就在一瞬间,房屋、大厦……全塌了。学校里好多老师、学生被埋在废墟里,大家都非常惊慌,后来解放军来了,大家激动不已,纷纷央求解放军救救自己的家人、朋友。于是解放军开始奋力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其中有一幕非常的感人,一个老师在房屋即将倒塌时,他将一个学生护在自己的身下,结果自己的生命被结束了,可是他保住了一个正在含苞欲放中的小女孩。还有一幕,有一个解放军,他冒着余震的危险,爬进废墟里,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身下的三个小女孩,后来他死了,三个小女孩在他的保护之下活了下来。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五月十二日那天下午的恐怖情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不禁鼻子酸酸的,有点想哭。五月十二日那天下午,地震发生后,拿起手机往家里打电话,打不通,真让人心焦,万一出了什么事,那可怎么办啊!
地震过后,汶川、映川……地方损失惨重,看了都让人心寒,儿我们也只能尽一点微薄之力,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后来听说有关堰塞湖的灾害。我的心又悬了起来,毕竟这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每个人都渴望在哪难过的时刻里,留下精彩的瞬间,可是5.12地震虽然没有精彩的瞬间,却是让每个炎白子孙都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呀
电影《惊天动地》别名《洞穴》或《潜行深渊》中的地洞位处于哪个国家啊?
编剧之一的Andrew Wight曾在澳洲纳拉伯平原(Nullabor Plain)一个地下洞穴潜水探险时,不幸遇上山泥倾泻险遭活埋,几经辛苦靠水路逃出生天,并写下这个生死一线的真人真事:电影讲述潜水专家Frank(Richard Roxburgh 饰)率领探险队深入巴布亚新畿内亚的不毛之地,正当队员潜入地底水洞时,却遇著倾盆大雨,沙石雨水滚滚落下并封死了唯一的出口。要自救,就要利用手上仅有的器材,潜入错综复杂的水底迷宫,找出连接大海的秘道!另外是《惊天洞地》 呵呵
电影惊天动地耗资多少
耗资不是很多,全部加起来才2000万人民币。前面那些地震垢场面是由电脑制作的,而震后的情况直接从汶川取景。因为这是一部为抗震而拍的电影,很多影星都是志愿参拍,不计报酬。
电影《惊天动地》上映了吗
预计8月播映
求电影《惊天动地》的影评
《惊天动地》影评-曾有惊天动地文
观看八一电影制片厂反映5·12汶川大地震的大片《惊天动地》,感动之余使我想到白居易《李白墓》中的诗句:“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免费范文网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来,数万同胞生灵瞬间消失,这就是痛心泣血的2008年“中国记忆”。在天震地骇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举全国之力谱写了更为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历史。准确地说,应该是灾难和抗震救灾共同构成了中国记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犯有“集体遗忘”病的民族,为了这中国记忆,八一厂的电影工作者们在《惊涛骇浪》、《惊心动魄》之后,又拍出《惊天动地》这部大片。《惊天动地》一如它的剧名,它本身就是一部“曾有惊天动地文”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这部“惊天动地文”的影片把故事置于宏大背景下,也就是在“中国记忆”背景下,在短短一百分钟内,将5·12大地震从发生到举国救援,从受灾群众,救灾大军到决策和指挥高层作了全景式展现,具有无可置疑的史诗爱。抗震救灾中有无数生动的故事发生,《惊天动地》从大片的规定出发,从史诗品格的定位出发,舍弃局部的、微观的、个人的视角,确立了再现全景、表现民族气概的史诗架构。大地震后,国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上至党中央、中央军委,下至十几万部队和百万抗震救灾大军完全进入“国家行动”。这在中华民族史、在世界灾难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了用画面、胶片构建一座民族历史和精神标本的展览馆,《惊天动地》设计了它全息的立体架构。它写到了大地震的最高指挥中枢即以大区中将副司令员为总指挥和地方副省长以及高级专家组组成的总指挥部。这个高级别的领导层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各兵种协同及地方的救灾。在这种大视野下,影片对抗震救灾的重大事件和行动悉数展现。特技、音效、超宽荧幕等电影手段的成功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生化冲击力,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震撼,从而,影片成为真实有力的中国记忆。
黑格尔在论及史诗时曾正确的指出过:“史诗以叙事为职责,就需用一个动作(情节)的过程为对象,而这一动作在它的情境和广泛的联系上,需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以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完整的事件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如果说中国记忆是《惊天动地》的宏大背景,那么它的焦点则在人民军队。
无论从军队电影人的职责,还是从汶川抗震救灾的实际,都应把影片聚焦于当代军人。在这场抗震救灾中,对老百姓来讲,瞬间的灾难使他们惶恐无助。影片中,当齐红玉在东倒西歪的校舍前呼喊她的学生们时,当女县委书记任玥面对哭喊的受灾群众时,此时,人民解放军赶到了,擎天支柱来了,群众立刻感到他们有救了。而部队正是把这场抗震当作非常态的战争来对待的。一切都仿佛处在战争中。在以梁志东为总指挥的抗震联合指挥部的指挥下,地震发生后仅几个小时,一辆辆隆隆开进的军车,挂着红十字的救护车风掣雷行,军队呼啸而过,机场上轰鸣而起的飞机,迅速向灾区赶去,“大片”画面极具冲击力,显示了特殊时空下的军威。
而人民军队在地震灾区履行的正像在战争年代一样是解民于倒悬的历史使命。部队高度的机动爱形成的军威和官兵个人的勇敢与献身精神相结合,使影片的表现真正聚焦到了军队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上。唐新生既然把地震理解为一场战争,他就要带领部队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他们举着火把,趟着涵洞里的水奔向化工厂,防止毒气蔓延;他们在隆隆的起重机下救出一个个孩子们;他们用冲锋舟第一时间赶到目的地;陆航团团长丁翔在大雾重重中强行起飞,寻救被围困的外国游客和科考专家……如果说,《惊天动地》在宏大叙事中展现人民军队的英雄群像做到了奋武扬威,那么它在表现军人个体的奉献精神上同样感人至深。在震区废墟上奔走着怀有身孕的海军医生魏霁红的身影;总指挥梁志东中将在志愿者队伍的行列中发现了儿子。应当指出的是,主创者把《惊天动地》定位为“灾难救援片”,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片,才真正有可能把主角变成施救的人民军队,而灾难片的主角通常只是受灾群体。这一创作定位对于影片把人民军队当成主体表现提供了充分的艺术空间。在以梁志东中将为首的各军兵种、各级干部和基层指战员构成的当代军人群体身上,我们看到了刚毅果断、舍身忘己、灾情就是命令等军人素养和临战姿态。
《惊天动地》作为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记忆的大片,除了把主体聚焦于人民军队和当代军人,同时也疏密地反映出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影片中县委书记任玥不顾自己的老母亲生死不明,果断履行着一个地方父母官的职责;中学女教师齐红玉全身心扑在抢救自己的学生上,和未婚夫短暂见面后又匆匆离开;地震和水利专家们建立在科学判断上的决策建议……这些来自生活原型又经过艺术升华、渲染后的人物和故事构成使这部大片反映的生活面更加丰满和真实。《惊天动地》虽是一部以表现事件为主的影片,但无处不着意挖掘人爱之光。除却对生者、胜者精神的彰显,还表现在对逝者生命的尊重。这样的画面充满着人爱内容:漫天白雪似的纸钱和军人列队脱帽为死难者默哀,体现出编创者以一种新的理念来关照现实。所以,它又是一部“精神为王”的主旋律影片。所以,尽管5·12大地震在当时举国已震动过、激动过、哀悼过,情绪宣泄过,尽管这部影片不具揭秘爱,但是,由于它的人爱光辉,在观看《惊天动地》时,每当观众看到国旗在废墟上飘扬,看到人民军队、人民战士在废墟上的身影,都无一例外地重新受到一次抗震精神的洗礼,无一例外地感动于“中国记忆”。这是一种为影片所彰显、定格了的世世代代永不磨灭的记忆,是《惊天动地》这座民族历史和精神标本展览馆里的“镇馆之宝”。